德国新对华立场确定,要一硬到底,不留余地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51 点击次数:102
德国为啥突然对中国“翻脸”?前些年还是亲密无间的贸易伙伴,2023年贸易额高达2500多亿欧元,德国车企、化工巨头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。可现在,基民盟掌舵的德国政府却把中国贴上“主要制度性对手”的标签,外交辞令透着股火药味。这可不是嘴上说说,技术脱钩、亚太军演,甚至军舰要开到台湾海峡,德国这是要跟中国“硬碰硬”?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?
2024年底,德国政坛上演了一出大戏。基民盟的瓦德富在组阁谈判桌上拍案而起,力主把“中国是制度性对手”这句话写进联合政府协议。这位外交防务谈判的负责人可不是省油的灯,德国《明镜周刊》爆料,瓦德富在谈判中舌战群雄,强调德国不能再对华政策上“和稀泥”。他说,技术出口得卡严点,关键供应链得跟欧盟、美国步调一致,少靠中国。这话听着硬气,可不是空口白牙,瓦德富背后站着基民盟大佬弗里德里希·默茨,两人一唱一和,愣是把这强硬立场推成了国家战略。
默茨这号人物,德国人提起他都得竖大拇指。他不光是基民盟的领头羊,还有段“商界大佬”的传奇经历。《法兰克福汇报》曾挖过他的老底:默茨在黑石集团当高管时,就多次公开diss中国在全球经济里“不公平竞争”,主张对中企投资严加审查。2022年他竞选总理时,喊出要“重新评估中德经济关系”,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。默茨心里有杆秤,德国的经济安全和价值观,得找个平衡点。瓦德富的强硬提案,背后少不了默茨的影子。这两人联手,德国对华政策就像脱了缰的野马,朝着强硬的方向狂奔。
可话又说回来,德国跟中国“翻脸”,嘴上喊得响,真干起来可没那么容易。2023年,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2500亿欧元的贸易额不是小数目。尤其是汽车行业,简直把中国当“摇钱树”。大众汽车的年报摆在那儿,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销量的三成,利润更是占了三分之一。化工巨头巴斯夫也没闲着,2024年在广东湛江砸下百亿欧元的大项目。这么深的生意往来,德国要是真跟中国“掰了”,那可真是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普通德国人咋想?在大众流水线干活的工人汉斯,靠着中国订单养家糊口,听说政府要搞脱钩,他心里直打鼓:这不是要砸自己的饭碗吗?
德国政府也不是不知道这风险,可为啥还敢这么玩?答案得往大了看。欧洲这几年对中国的态度,就像坐了过山车,从“合作伙伴”到“制度性对手”,转变得那叫一个快。欧盟智库Bruegel的2024年报告写得清楚,欧盟从2020年起就给中国定了三重角色:合作伙伴、竞争者、制度性对手。荷兰把ASML的光刻机对华出口卡得死死的,法国推“战略自主”,英国还搞了个《国家安全与投资法》限制中企收购。欧洲这帮国家,像约好了似的,齐刷刷收紧对华政策。德国作为欧盟的经济火车头,哪能落了后?基民盟这波操作,说白了就是在给欧洲的“拼图”补上关键一块。
更别提,德国这回不光在经济上“收紧裤腰带”,还打算在亚太地区“亮剑”。2024年,德国国防部放出风来,2025年要派两艘军舰——“巴登-符腾堡”号护卫舰和“法兰克福”号补给舰——去印太搞联合军演,路线还特意挑了台湾海峡。《南德意志报》报道说,德国这是要“秀肌肉”,摆明支持“自由航行权”。不光如此,德国还打算跟日本、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深化防务合作,掺和进“印太战略”,明摆着是要制衡中国的影响力。德国民众听说这消息,议论纷纷。有人觉得硬气,有人却直摇头:这不是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吗?万一中德关系闹僵,经济咋办?
这事儿说到底,德国的“变脸”不是心血来潮,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。瓦德富和默茨的强硬,背后是基民盟对国家利益的重新盘算。经济上,德国想少靠中国,可又怕伤筋动骨;军事上,德国想在亚太刷存在感,可又得掂量风险。欧洲的集体转向,给了德国底气,可普通人却得为这政策买单。想想那些靠中国订单吃饭的工人,日子怕是要不好过了。更别说,这波操作还可能让中欧关系更紧张,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,也会因为德国这步棋变得更复杂。
德国的“变脸”,或许只是大国博弈的新起点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